净瑠璃寺的三重塔被指定为日本国宝。此塔于1178年自京都迁至现址,位于池塘东侧。这是唯一现存的平安时代建筑,其馀建筑皆因战乱与火灾而毁损。据推测,此塔在迁至净瑠璃寺前不久建成。塔内第一层壁上绘有佛教神祇的图画,据推断为镰仓时代(1185-1333年)后期修复时的作品。
塔内安置着一尊东方本尊药师如来坐像,为木造的药师佛,象征救度众生的病痛。此佛像于12世纪采用一木造技法制作,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财。此外,此佛像目前仍安座于当时制作的莲花台座上。该佛像通常不对外公开,仅于每月8日天气良好时开放参拜,并于春分、秋分的彼岸日开放参拜,当天对净瑠璃寺来说是特别的日子。在这两天,太阳会从正东方的“三重塔”升起,并于西侧的“九体阿弥陀堂”正后方落下。根据春分与秋分的彼岸日,这种设计是计算了太阳的运行轨道,被认为是最能感受到极乐净土氛围的日子。
关闭
圣地 南山城当尾之里
浄瑠璃寺位于京都府与奈良县交界的丘陵地。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兴福寺与东大寺等南都大寺院的圣地,大寺僧侣们为了远离世俗喧嚣,在此修养与研修而在此出入。据传,当尾这个地名源自过去三重塔、十三重石塔与五轮塔曾排列林立如山之棱线,日语称尾根,因而得名“塔尾”。如今,附近仍保留着石佛群与随愿寺遗址等,并与周边的聚落、里山、山林等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一片充满历史氛围的环境。

东大寺
创建于8世纪前半,由圣武天皇创建,是日本代表性的大寺院。为华严宗的大本山。本尊是以奈良大佛闻名的卢舍那佛,大佛殿则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木造建筑物。
使用该词语的文化遗产
关闭
二河白道
净土教中,关于祈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信心譬喻。据说,善导以此来比喻净土教的信心。主要透过在挂轴上绘制画作来说法。 从东岸传来释迦牟尼佛的“向前去吧”的声音,从西岸则传来阿弥陀佛的“来吧”的呼唤。应和这些呼唤声,行者沿着一条白道通往西岸,最终抵达悟道,实现往生极乐世界。
使用该词语的文化遗产
关闭
净土庭园
从平安时代到镰仓时代间修建的日本庭园形式。 深受净土思想的影响,其宗旨在于重现极乐净土的世界,因此通常在寺院建筑前设有大规模的园池。此庭园形式与寝殿结构庭园、书院结构庭园一同,被归类为自然风景式庭园。
使用该词语的文化遗产
关闭
惠信
藤原忠通之子。最初进入一乘院并名为觉继,但在1139年(法延5年)26岁时被任命为兴福寺权别当。然而,由于藤原宗忠之子觉晴被补任为别当,觉继不满而隐居于鸣川山寺,之后又迁至当尾的小田原浄瑠璃寺附近。
使用该词语的文化遗产
关闭
兴福寺
位于奈良市的法相宗大本山。始于669年建立的前身寺院,710年随着平城迁都而正式创建。作为藤原氏的氏寺,随着藤原氏的发展,寺院的势力逐渐壮大。拥有众多国宝和重要文化财,并被列为世界遗产。
使用该词语的文化遗产
关闭
江户时代
从德川家康于庆长5年(即1600年)关原合战胜利后,1603年于江户开设幕府开始,到庆应3年(即1867年)德川庆喜大政奉还为止的约260年的期间。亦称德川时代。
使用该词语的文化遗产
关闭
南北朝时代
从1331年(元弘1年、元德3年)后醍醐天皇举兵开始,到足利尊氏推举持明院统的光明天皇建立北朝,后醍醐天皇移居吉野建立南朝,形成所谓“南北朝时代”。该时期持续至1392年(明德3年、元中9年),南北两朝达成讲和为止。
使用该词语的文化遗产
关闭
平安时代
指从桓武天皇平安迁都(794年)至镰仓幕府成立(1185年)为止的约400年间,政权中心位于平安京(京都)的时代。通常分为初、中、后三个时期,即律令制再兴期、摄关期、院政期(末期为平氏政权期)。亦称平安朝时代。
使用该词语的文化遗产
关闭